吟诗诵典传承文化,博闻强识通达人生 ——“文化名家进附校”暨“励耘讲堂课程”系列讲座
日期:2021-07-05  发布人:lijunliang12345  浏览量:0 打印本文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励耘讲堂课程”,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名家进附校”项目,在学校举办系列讲座。北师大文学院的邹红教授、李小龙教授、张国龙教授、马东瑶教授等学养深厚、成就卓然的学者专家分别走进我校“励耘讲堂”,以深入浅出的讲授传播文学文化知识、分享文学鉴赏心法,为同学们开启了文学之门,使同学们得窥殿堂之光。

经典意蕴润人生

 

微信图片_20210716083115.jpg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名家进附校”活动之《如何看<水浒传>——宋江与招安》2020年11月16日首次隆重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初中部励耘讲堂举行,北师大文学院李小龙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我校初二、初三20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讲座。

  随着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李老师幽默开场,随即围绕《水浒传》“忠”与“义”两个核心概念巧谈宋江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何招安,帮助同学们从整体上理解小说《水浒传》的内涵和文化意蕴。

  对宋江形象的认识,李老师建议从小说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小说内部,宋江广受江湖好汉爱戴,他的每个外号背后都牵涉着中国古代文化中“义”,也即江湖世界中的第一观念,宋江也凭借“义”成为水浒江湖极具号召力的旗帜。对于招安,李老师指出它不仅造成了梁山事业的悲剧结局,同时它也是梁山事业逐步壮大的重要缘由,招安之于梁山英雄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谈及从小说外部理解宋江,李老师推荐大家阅读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全面看待宋江及其选择。

  最后在语文教研组长李荣华老师的主持下,讲座现场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师生互动,同学们踊跃提问,李小龙教授就宋江之于《水浒传》的意义、《水浒传》的经典化、文学阅读与道德评判等问题一一展开回复,整个过程洋溢着学思氛围,提问的同学获赠李老师亲笔签名的专著《必也正名:中国古代小说书名研究》。

“感发性情,吟咏精神”

 

微信图片_20210716083208.jpg

 

  春和景明,万物勃发,4月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社长余丹携成员王当春、李洁、胡嘉在我校初中部励耘讲堂为初二年级全体师生带来了主题为“感发性情,吟咏精神”的古典诗词吟唱讲座,4月29日下午,又再次前往我校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吟唱剧《诗酒李白》的创编与汇报表演。

  “诗者,志之所之也。······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余丹老师引用《毛诗序》的这句话介绍了古人吟唱古诗的方式,以此揭开诗歌与音乐历史渊源的面纱,相依存的二者经历了古乐时期、变乐时期和今乐时期的发展变化。为促进同学们的理解,余老师还列举了《诗经》、《楚辞》、六朝隋唐文、唐诗宋词以及明清传奇小说来加以说明。

  诗词何以吟唱,余老师为此引入了曲谱的来源并向大家介绍了诗词吟唱的方式。曲谱,有古代乐谱、地方吟调和今人创造,为加以区分,余老师在现场用同一句诗展现了曲调的不同,引发同学们的喝彩和阵阵掌声。吟、歌、唱、诵是诗词吟唱的方式,通过区别特征的详细说明,同学们对近义的它们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区分。

  吟唱何以感发性情、吟咏精神,余老师及其团队分组教学生吟唱,吟唱篇目有:《十五从军征》《鹿柴》《题破山寺后禅院》《春望》以及《诗酒李白》,同学们经过现场紧张的排练、默契的配合,最终一一上台汇报表演,表演时的肢体动作、眼神表情、曲调的抑扬顿挫无不彰显出实践中的成功应用,古人性情得以感同身受,诗歌精神会以高歌吟咏。

 

微信图片_20210716083253.jpg

 

如何才能写好记叙文

 

微信图片_20210716083300.jpg

 

  5月13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励耘课程”系列讲座之“如何才能写好记叙文”在初中部励耘讲堂开讲,北师大文学院张国龙教授从常见的写作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为在场的初二学生进行指导。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课题,面对如何写好记叙文,张教授从理论到实践,以幽默风趣、循序渐入的的风格方式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总结方法。

  在理论的层面,张教授分享了写作文的深层原因和本质内容,在此基础上讲解了散文与诗歌、散文与小说文体差异带给我们在写作上的思维启发。

  文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的文体间,还在同一文体中有所体现。为此,张教授鞭辟入里,分析了作为“散文”的记叙文和议论文间的区别,进一步总结出记叙文写作的要点。由面到点,经过对比分析,记叙文写作的思路更为清晰。

  理论离不开实践,为促进学生充分运用理论写好记叙文,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张教授现场出题,给学生预留时间构思,并对其构思给出点评和改进建议。最后的构思点评环节是本次讲座的高潮,在场的同学都竞相举手,渴望分享得到点评,张教授作为奖励把自己所写的书送给这些同学。

唐诗宋词的若干种读法

 

微信图片_20210716083424.jpg

 

  5月2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励耘课程”系列讲座之“唐诗宋词的若干种读法”在初中部励耘讲堂开讲,北师大文学院马东瑶教授给在座的初二年级全体师生带来了从不同角度鉴赏诗词的美学盛宴。

  马教授首先从声韵之美的角度鉴赏诗词。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江畔独步寻花》为例分析了唐诗的平仄交替,又以对比方式展现了没有平仄押韵的语言会缺失很多韵味。

  其次从真假颜色的角度鉴赏诗词。颜色是特定的意象,它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情思,比如《雁门太守行》一诗是浓墨重彩的油画,对比度的冷的,刺目而不和谐,通过颜色表现出战士的压抑。值得注意的是颜色的真假会影响对诗词的解读,比如“白日依山尽”一句中“依山尽”应是夕阳西下,但却以“白”形容,背后是否另有深意。

  空间构图也是鉴赏诗词的角度。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歌、诗、画的统一体,“画”的空间感很强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体现了空间的跨越。

  最后马教授介绍了诗词中的抒情说理,从内容上加以赏析。苏轼的《题西林壁》是很典型的说理诗;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凡景物皆是意象,皆为表情达意。

  马教授诗词鉴赏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的共性与个性,我们可以从一个角度出发鉴赏不同的诗词,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鉴赏同一首诗词,学会鉴赏,学会品味,是我们要提升的学科素养。

如何欣赏戏剧之美

 

微信图片_20210716083529.jpg

 

  6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励耘课程”系列讲座之“如何欣赏戏剧之美”在初中部励耘讲堂开讲,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红教授主要从“戏剧的概念”、“怎样欣赏戏剧”、“如何写好校园剧本”三个方面对戏剧艺术之美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首先邹红教授从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两个角度阐述了戏剧与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不同,并从戏剧传承的角度明确戏剧的起源,梳理了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戏剧的传承发展和历年来教育部对戏剧的高度重视,向同学们阐明了戏剧的教育意义。

  随后,邹红教授介绍了如何欣赏戏剧,指导同学们从人物形象,剧本的语言和舞台的布置等方面来欣赏戏剧。最后,邹红教授向大家解释了校园剧本的创作,指导学生从从“剧本的写作、舞台的呈现”两个方面和语文教材中的戏剧篇目来创作校园戏剧。在讲授的过程中,邹红教授通过播放话剧《茶馆》及京剧《秋江》视频,给大家具体讲解戏剧剧本前后呼应、步步伏笔的结构之美以及戏剧舞台上有无虚实之间巧妙的转换方式、演员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舞蹈表演方式,使在场学生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整场报告会邹老师,温情热爱,眉飞色舞,言语讲解和形体动作间尽显一个戏剧人的执著的热爱,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北师大昌平附属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邹红教授很有魅力,讲座神采飞扬、很有感染力。”这是孩子们的评价,她所讲的内容从来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加入各种典故、趣闻,或者穿插播放一些经典的音像资料,从始至终都能抓住学生的心紧紧不放,在戏剧元素的多元融合中,让学生欣赏教学之美和戏剧之美。

 

微信图片_20210716083614.jpg

 

  北师大昌平附属学校的党总支书记、校长王鹏飞认为,我校引入北师大中文系的“文化名家进校园”项目,丰富了学生的课程样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依托北师大的优势资源,初中部的“励耘讲堂课程”逐步走向丰富和深刻。这是我校的“博学”校训和“广见博识”课程追求的体现。北师大昌平附属学校的党总支副书记于红辉、副校长沈静也一直陪伴和支持励耘讲堂系列课程的建设。

  正如语文教研组长李荣华说的那样,文学经典能打亮孩子们精神的底色,以细雨般无声的浸润,让现代人在纷乱繁杂的多元化浪潮中,找到清晰的精神生长脉络,在纷扰熙攘的世界中,发现自我内心安定的力量。北师大昌平附校中学部的文学系列励耘讲堂课程,能够让师生感知文化的厚重、秉持民族的眼光,以深耕善思的姿态和博闻强识的方式来传承文化和通达人生。

 

核发:lijunliang12345 点击数:0 收藏本页